性別社會化的過程在整個人生中是持續不間斷的,以單一的理論無法周全的解釋個體的性別角色發展,在性別角色的發展過程中,由於看法的不同因而有各種不同理論的探討,以下將介紹幾個知名的理論與背景,以助我們瞭解個體是如何發展性別角色並將其社會化。
一、Freud 精神分析論(psychoanalytic theory)
Freud心理分析學派認為,個人從出生到發展成熟可分為口腔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及兩性期等五個階段,在人類教育中,幼兒期是十分重要的一個發展階段,因此,幼兒性教育當然也富有重要意義。根據佛洛伊德所提出的性心理發展理論將「性」界定為「任何可令人感覺愉快的身體刺激」,並且不只會在青年期後才出現,因此他將人類的性心理發展分為「口腔期」、「肛慾期」(或譯做「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和「兩性期」五階段,以下將分述簡介:
(一)口腔期(The oral stage,0-1歲)
在這個階段,口腔的吸吮和啃咬是孩子所有快樂與舒適的泉源,因此孩子會將所有身邊抓得到的東西往嘴裡塞,刺激嘴、唇和舌以獲得快感。若慾望得不到滿足,寶寶會哭鬧或手腳亂踢,這時以奶嘴塞入寶寶口中,就會使他安靜下來。此外,佛洛依德認為成人後一旦面對壓力就有可能以大吃大喝、喋喋不休等方式來緩解緊張的人,通常與此一階段遭受挫折或不能獲得滿足有關。
(二)肛門期(The anal stage,1-3歲)
家長通常會在此一階段開始訓練孩子自己大小便,孩子一旦體會到解便快感,有時會出現不該解便時解便,或是該解便時不解便的反抗行為。佛洛伊德認為,除了肛門期所帶來的快感較口腔期來得強烈之外,此時的性態度都與肛門有關,會在排便過程中開始注意、並接觸到生殖器官,進而萌生初步的性感覺。
著名的性學專家金賽博士(健康生活家網站)則主張,當寶寶可以自行控制手部動作時,就同時會有探索和把玩身體的動作,包括性器官。此外2歲左右的幼兒也會喜歡爬到成人的身上進行探索,當他對自己或他人的探索行為不斷被禁止或斥責時,可能會產生焦慮與不安,並會對性器官及性機能產生「不乾淨」的印象,甚至影響到日後的性生活。
(三)性器期(The phallic stage,3-6歲)
這段期間是生殖器官概念與性別認同的重要奠基時期,幼兒身體滿足已從口腔、肛門轉到自己的生殖器官,並產生高度興趣。佛洛伊德認為此一階段的幼兒將發現撫弄自己生殖器官所帶來的快感,因此產生自慰行為,有時甚至會將興趣轉移到自己的異性父母身上。
(四)潛伏期(The latent stage,7-12歲)
七歲至青春期,就開始了所謂的兩性期的發展。男、女兒童大都是「楚河漢界」壁壘分明,來往的比較疏遠,對異性的興趣也較不明確。
(五)兩性期(The genital stage,12歲之後)
��十二、十三歲的青春期,就開始了所謂的兩性期發展。男、女童的性器官漸趨成熟,心理與生理也各自顯現出各自的性別特徵,兩性的各項差異日趨顯著。性需求轉向同年齡的異性,開始有了兩性生活與婚姻家庭的觀念,人的性心理發展漸趨成熟。
在最初的口腔期及肛門期兒童兩性的分化並不清楚,到了性器期性別的分化才逐漸明朗。舉例來說,性器期3-6 歲時,基本衝突環繞在兒童對異性的父母有潛意識的性慾,由於這種慾望威脅同性父母,兒童在受到壓抑後可能有戀母情結及戀父情結的產生。而父母親如何因應這些情節,對兒童的性態度與感受是會有直接影響的(李茂興譯,1996)。孩子從性器期便會開始產生強烈的男性和女性意識,而他們對危機的解決方式,則影響本身性別適應的正常程度。Freud 認為性別角色的形成是透過認同性別的父母而來,同性別認同對心理健康調節以及男性化、女性化性格的發展具有肯定性的影響(王敏如,2004)。
![]() |
Freud亦強調嬰兒期與兒童期的重要性,他相信在幼時若父母親提供了不適當的性別角色模範,會影響兒童未來的性別角色發展,因此兒童早年的發展是極具重要性的。雖然該理論認為兒童的性別角色發展來自於認同同性的父母,然而對於生於父親或母親缺席的家庭的兒童其性別認同是否會有障礙,並未進一步的說明。在其他影響性別認同相關社會化因素中也欠缺討論。此外,Freud曾提及男孩因恐懼而產生對於父親的認同,但許多研究者發現,男孩對溫暖、參與教養的父親的認同多於過度懲罰及威脅性父親的認同(蘇建文等譯,2002)。
總歸來說,雖然Freud 以性驅力來解釋兒童性別角色的發展為人所詬病。但是,其論述亦激發了學者對人類早期發展及潛意識與行為之間的關係的重視(陳瑩娟,2003)。
二、Kohlberg 認知發展理論
Kohlberg以Piaget認知發展論為基礎而提出性別角色發展歷程的看法,並認為兒童的性別概念是性別化過程中最重要的中心。性別化的獲得,主要是依據兒童認知發展的程度,其中對於兒童性別角色發展的主要論點包括(1)性別角色發展倚賴認知的發展,兒童在被社會經驗影響之前必須對性別有某種程度的理解;(2)兒童是主動社會化,並非被動接收社會的影響(蘇建文等譯,2002)。Kohlberg 指出,兒童最開始先建立穩定的性別認同,然後主動的找出相同性別的模範及其他資訊來學習如何成為一個男孩或女孩。社會化的歷程中,其性別角色概念的形成,主要經過三個階段(Kohlberg,1966):
![]() |
(一)基本性別認同階段(Basic gender identity)
約在兩歲左右,兒童能夠理解自己是男孩或女孩,但卻還不瞭解性別是不變的固定特質。此階段的兒童是根據外表的特徵來分別男生或女生。舉例來說,兒童藉由長頭髮或穿裙子來判斷對方是女生,但若這些外表特徵改變,兒童對其性別亦隨之改變。
(二)性別穩定階段(Gender stability)
約三到四歲時,兒童開始瞭解到男女性別是穩定的特質,且不會隨時間而改變。男孩長大必然成為男人,女孩長大將成為女人。然而,此時期的兒童仍無法瞭解性別是一個固定不變的特質,他們會認為男生從事「女生的」活動,會變成女生。
(三)性別恆定階段(Gender consistency)
性別概念到此階段已發展完全,兒童瞭解性別經過時間和各種情況後仍然是穩定的;年齡約五至七歲的兒童通常處於此時期,他們不再受侷限於外表,也知道一個人的性別不會因裝扮或參與跨性別的活動而改變。Kohlberg 的理論最大的爭論在於性別角色概念可能在兒童達到成熟穩定的性別認同之前便已經開始了(Shaffer, 1999)。舉例來說,兩歲的男孩會選擇男性化的玩具出現在完成基本性別認同階段之前;而三歲由許多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中,他們會選擇相同性別的活動與同伴,這些舉動都在他們階段前便開始。除此之外,個體性別認同的程度依賴社會經驗與依賴認知發展應該是一樣多的。例如經常看見異性裸體的三、四歲兒童,他們在性別認同測驗上也能表現出性別恆定的特徵(Shaffer, 1999)。
Kohlberg利用上述三階段來測量性別認同,並無法從中獲知兒童是由於接收多少性別刻板印象而來。Kohlberg的認知發展論雖然賦予了個體在性別角色發展上的主動性,不過仍然有引起爭議的部份,例如方法上只以男性為案例及訪談對象,並未關注到女孩的發展,以此相同方式來解釋女孩的性別角色發展並不恰當。且Kohlberg的理論對於個別差異,如同年紀、同智力、同性別的兒童,其性別行為卻不同的現象無法解釋,因為其忽略了社會文化的因素(陳瑩娟,2003)。
雖然Kohlberg的理論有以上的爭議,但是其對兒童性別角色的發展倚賴認知發展的看法,指出了認知在性別發展上的影響力,隨著認知能力的增加,兒童對於相關性別訊息的判讀也會有所不同,再加上賦予兒童社會化的主動性,兒童社會化的過程不再只是被動的接受,而是主動的消化吸收,表1-1則將上述階段作一整理。
表 1-1 Kohlberg 認知發展理論 | ||||||||
|
Bandura是社會學習論的代表人物,他認為個體可以透過觀察進而模仿、學習到具體行為。社會學習論者的觀點認為,兒童獲得性別認同及性別角色偏好是來自於下列兩種管道(張春興,1995),即(1)透過直接教授或不同的增強,兒童出現適當性別行為會被鼓勵,而出現被認為不適合性別的行為則被懲罰;(2)透過觀察學習,兒童接受種種同性楷模的態度與行為。此學派學者相當強調外在的獎懲及同性楷模示範的重要性。以外在獎懲而言,性別角色的形成是來自父母的教導,即利用增強和懲罰,來強化性別角色所該扮演的行為表現,以及抑制不該表現的行為,例如兒童最早對玩具及活動的性別偏好,可能主要就是來自於父母親對這些興趣增強的結果。而就同性楷模示範來說,兒童周遭的同儕、教師、家人、社會大眾等的同性楷模都是兒童觀察學習的對象。因此,Bandura(引自林敏宜,1993)認為兒童會特別注意同性楷模的原因是有:(1)模仿同性手足或同儕通常會受到獎勵;(2)兒童知覺到他們與自己是有相似處的。但是一旦兒童在五至七歲左右認知到性別是無法改變之後,兒童開始選擇同性的楷模及避免玩可能異性會喜歡的玩具(Shaffe, 1999)。
不同的增強及觀察學習對性別角色的發展有影響,然而社會學習論者將兒童視為被動的學習者,認為父母、同伴以及電視是主要影響兒童的行為表現,相對的則忽略了兒童本身在性別角色社會化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且利用增強及懲罰來型塑性別角色,更忽略了個體本身的成熟度及認知能力會影響個體的行為。雖然社會學習論忽略了個體本身的成熟度及認知能力,但是其所提出兒童藉由模仿及觀察來學得性別角色,並且強調同性楷模的重要性之觀點,仍為大家所贊同。
四、性別基模論(gender schema theory)
性別基模論是上述幾點理論之整合性理論。除了具有社會學習論與認知發展論的特徵,更強調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基模是一種認知結構,而性別基模則是一組已組織過的對於兩性的信念和期望,它會影響人們所注意和記憶的訊息種類,且提供一個預期的思考架構,促使兒童或青少年尋找資訊,以組成更恰當的性別類型之態度,並將不符合新近基模的訊息,予以忽視、轉換、或重組(Shaffer, 1999)。性別基模亦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擴充,除了將接觸的人及訊息按其性別特徵分類處理外,對所有事物中帶有性別差異特徵者也會分別予以不同的處理(張春興,1995)。性別基模理論也特別強調文化的重要性,因為兒童會根據性別角色的文化定義來對外來訊息加以編碼或組織,以更加符合社會文化的期待,此時文化刻板印象更強化了個體性別角色的刻板行為。除此之外,性別基模論也特別強調性別基模的後天特性。因為文化製造了大量的兩性區隔,而個體會順應社會文化對該性別角色的期待去從事該有的行為。因此,愈是以性別基模去覺知外在世界及自我概念(即性別基模化)的人往往也是較具性別刻板化的人。
性別基模論將認知發展與社會學習論的觀點納入兒童性別角色的發展,探討性別刻板印象是如何形成及持續的,也指出了這些性別基模是如何影響性別角色偏好及性別化行為的發展(引自陳塋娟,2003)。